福建艦、鄭成功與張學良:確保台灣入版圖︱張鈞凱專欄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中國第三艘航空母艦,也是首艘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彈射型航母「福建艦」,於5月8日完成八天海試歸來,順利返回江南造船廠碼頭。5月17日國防部表態,「我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圓滿完成首次航行試驗,對動力、電力等系統裝置進行了一系列測試,達到預期效果,下步將按既定計劃展開後續試驗。」

福建艦預計在2025年至2026年正式服役,可搭載包括殲15、殲35等戰鬥機及空警600預警機,還配有包括艦砲、導彈和反潛武器等強大火力配置,無疑使其具備強大的空中作戰和對海、對陸打擊能力。中國三航母時代的來臨,可說是極大增強了中國海軍的遠洋作戰和戰略威懾能力。

「不沉航母」令中國無法「海陸雙全」

事實上,福建艦的意義絕不只在於戰術層面,更在於戰略層面。中國作為一個傳統陸地型國家,自大航海時代以來,世界史幾乎被歐洲航海國家所壟斷。及至近代,特別自冷戰以降,西方國家陣營對中國的圍堵,至今仍以各種力量遏制中國崛起。強化第一島鏈封鎖中國的能力,正是美國政客不分政黨的最高共識──不讓中國衝出島鏈,同時緊抓對歐洲大陸的主導權──中國便無法形成「海陸雙全」的完全型大國。

5月8日下午3時許,中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完成為期8天的首次航行試驗任務,順利返回上海江南造船廠碼頭。試航期間,福建艦完成了動力、電力等系統裝置一系列測試,達到了預期效果。下一步,福建艦將按既定計劃開展後續試驗工作。(新華社)

因此,朝鮮戰爭(又稱韓戰)之後,國民黨在台灣的政權「起死回生」,主因莫過於美國要將台灣打造為一艘「不沉的航母」。而今日美國從奧巴馬(Barack Obama,又譯歐巴馬)的「重返亞洲」政策開始,無論拜登(Joe Biden)還是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都要與台灣的民進黨政府以「台美友好」之名「眉來眼去」,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要複製冷戰遠東戰略,只是換個新名字,把台灣變成一只「軍事刺蝟」或「軍事豪豬」,成為渾身綁滿炸藥的第一島鏈的「守門員」。

美國的精英們也毫不掩飾此番心思。例如美國國安專家阿爾佩洛維奇(Dmitri Alperovitch)5月15日就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刊文,建議美國可以借鑒冷戰時期「柏林危機」的經驗,亦即在台海兩岸建立一座象徵性的「圍牆」。他還主張,這堵圍牆需要美國在整個地區和台灣本土部署重要的軍火──如反艦導彈、水雷、防空砲──好足以使中國相信任何奪取台灣的企圖都是徒勞無功的。

阿爾佩洛維奇的文章,確實把當前美國政府與民進黨蔡賴政權正在把台灣打造為「以小搏大」、「不對稱作戰」的東亞版烏克蘭,極為直白又形象地描繪出來。而這一點,北京豈有可能看不出來?中美如今在西太平洋的軍事競逐,檢驗的就是解放軍有無力量打破乃至於瓦解美國設定台灣為戰場的軍事封鎖。

強化區域拒止能力,打破美軍島鏈封鎖

因此,可以看到,2022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又譯裴洛西)訪台後的解放軍「圍台」軍演,台灣東部外海的軍事部署極為重要的一環,有傳山東艦早在該位置待命,同時驗證了東部戰區的導彈和遠程箱火可以越過台島上空,並不受台軍反導系統的干擾,精準落在台灣東部外海的劃設預定區域內。其幕後目的,無非就是要確保「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的能力。

2022年8月4日下午,解放軍東部戰區火箭軍部隊,對台島東部外海預定海域,實施多區域、多型號常導火力突擊。(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福建艦從下水、海試到服役的過程,反映出來的是台灣陸基反艦導彈射程有限,無法打到福建艦,未來美台最有可能聯手的反制做法,是以F-16戰機搭載空射型反艦導彈進行牽制作戰。可是福建艦的防空半徑達600至800公里,而台灣現有的空射反艦導彈射程只有200公里,表示台軍的F-16必須一路逼近福建艦才能構成威脅,但這個情景在軍事專家的眼中根本就是「白日做夢」。

一般預測,如果解放軍在台灣島東側部署兩個航母戰鬥群,那麼航母上的飛機加上驅逐艦、護衛艦的火力輸出,將形成對台灣島的完全合圍之勢。同時,福建艦在台灣東北方向的航母戰鬥群,還將肩負起遏制沖繩方向美日軍隊的重任,從而確保台海地區的和平穩定。

台灣軍事專家揭仲也說,解放軍進入三航母時代,隨時都能保持一艘在港維修、一艘常駐南海訓練,另一艘則常態部署於第一島鏈外緣。「屆時常態部署第一島鏈外的中國航母將居有利位置。一旦台海爆發衝突,美海軍陸戰隊再去搶佔第一島鏈沿線的島嶼島礁,意義不大。因此兩年後,美軍或被迫修正其遠征前進基地作戰策略。」

台灣台南的延平郡王祠。(VCG)

張學良戰略慧眼,點出鄭成功收台意義

由此來看,中國傳統軍事戰略家普遍認為台灣是整個中國的「東南門戶」,不只有海上貿易的意義,更具有高度的軍事海防意義。據此,令人想起到台灣後被蔣介石軟禁起來的張學良將軍。1958年張學良拜謁位於台南的鄭成功祠,寫下一首傳頌至今的《謁延平祠》──

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台灣入版圖。

一般人往往從民族主義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認為他借由表揚鄭成功,表達了希望台灣回歸祖國的愛國心願。然而,全詩最重要的一句「確保台灣入版圖」,卻體現出了張學良慧眼獨具的戰略眼光,鄭成功於1662年將荷蘭東印度公司守軍逼出台灣,一方面當然是代表着台灣進入中國版圖,另一方面更突顯了「確保台灣入版圖」之後,不再讓西方歐洲強權透過控制台灣而卡住中國進出海洋的咽喉。

1949年之後因中國內戰的悲劇,兩岸再度分裂至今,也使得美國利用控制台灣,延續了冷戰以來困住中國的戰略。如今中國海軍福建艦的到位,其所代表的歷史與現實意義,就像是張學良筆下,當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一樣──「確保台灣入版圖」──中國不再只是一個陸地型國家,提升了對外部勢力區域拒止能力後,進而走向深藍大海的起點。